



政策法規
寧夏回族自治區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意見稿)
發布時間:2022-10-31 瀏覽次數:18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發展氫能產業是提高能源安全、促進能源革命、引領產業變革、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搶抓氫能產業發展新機遇,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根據《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年)》《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支持寧夏能源轉型發展的實施方案》《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自治區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自治區黨委 人民政府關于推動能源轉型發展高水平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的實施意見》《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氫能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制定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一、發展環境
(一)面臨形勢
1.國際氫能產業發展全面提速。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進行,氫能制備、儲運、加氫、燃料電池、氫儲能和系統集成等技術日漸成熟,氫能成為未來全球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將氫能納入能源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扶持力度,在氫能技術研發、關鍵材料制造等方面處于全球領先位置。氫能由示范應用逐步走向規模化推廣,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產業規模快速擴大。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創造3000萬個工作崗位,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在全球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有望逐步達到18%。
2.國內氫能產業發展加快布局。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30年,我國氫氣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到2050年,氫能將在中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至少達到10%,產業鏈年產值約12萬億元,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2020年9月,財政部等五部委正式啟動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的建設工作。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個省市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先后出臺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涌現出一批氫能先進技術和產品,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300家,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
3.氫能產業助力寧夏能源轉型。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寧夏長期以來存在著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利用效率偏低等問題。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的實施,對寧夏能源低碳轉型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氫能作為新一代綠色能源,其技術開發和應用是支撐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和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深度脫碳的重要路徑。前瞻布局氫能產業,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拓展氫能應用場景,提高氫能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走出一條以綠能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主的能源轉型發展之路,有利于寧夏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有利于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發展基礎
1.資源基礎。寧夏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持續擴大,風電基地、光伏園區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快速發展,裝機規模先后突破千萬千瓦。截至2021年,風電、光伏裝機分別達到1455萬千瓦、1384萬千瓦,占電力裝機比重超過45.7%,居全國第三位。風電、光伏發電量分別為281.16億千瓦時和183.33億千瓦時,合計占全區發電量比重達到23.3%。2021年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97.5%,居西北前列,可再生能源制氫發展潛力巨大。同時,氯堿、焦化等行業副產氫資源豐富且成本低廉,具備規模化利用的條件。
2.產業基礎。寧夏氫能應用場景豐富,綠氫耦合煤化工、氫燃料電池汽車、天然氣摻氫、氫儲能、氫能熱電聯供等重點應用場景在寧夏可全部實現。近年來,寧夏把氫能產業作為發展清潔能源、促進綠色低碳轉型、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方向,出臺《關于加快培育氫能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依托寧夏現代煤化工、清潔能源聚集優勢,大力支持氫能產業發展,謀劃實施了一批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及綜合應用示范項目,逐步構建了創新能力強、產業化水平高、示范應用領先的氫能產業體系。2021年,寧東基地入圍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上海、鄭州示范城市群,成為西北地區唯一獲得示范資格的開發區。
3.發展短板。目前寧夏氫能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內外氫能產業發展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一是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持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后;二是氫能產業鏈上相關企業數量較少,氫能產業鏈布局尚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龍頭企業帶動效應不明顯,尚未形成規模效應;三是綠氫生產所需光伏、土地、設備等要素成本較高,項目建設進展緩慢;四是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體制機制等尚未建立健全,在吸引投資、項目落地、人才引進、應用推廣等方面支持力度不足。亟需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盡快建立機制、破除障礙、強化支撐、激發活力,引導產業快速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