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法規
《遼寧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發布
發布時間:2022-10-31 瀏覽次數:15近日,《遼寧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發布,到2025年,全省氫能產業實現產值600億元,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建成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氫能產業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內領先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生產制造基地,東北亞重要的氫能生產儲運基地和國內氫能產業示范應用先導區。
發展目標
1.近期目標(2021-2025年)
(1)產業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氫能產業實現產值600億元,集聚100家以上氫能產業相關企業,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1萬臺,燃料電池船舶、軌道交通、無人機、分布式能源產業實現突破,初步形成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2)技術創新目標
到2025年,形成涵蓋氫能產業全鏈條的技術研發、檢驗檢測體系,在制氫、氫氣儲運、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系統、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的核心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力爭實現燃料電池比功率大于4.0千瓦/升,成本低于2000元/千瓦,電解水制氫耗能量低于4.5千瓦時/標方。
(3)應用推廣目標
到2025年,全省燃料電池車輛(含公交車、乘用車、重型卡車、牽引車、環衛車等)保有量達到2000輛以上,燃料電池叉車保有量達到1000輛以上,燃料電池船舶保有量達到50艘以上,燃料電池軌道交通車輛保有量達到10輛以上,分布式發電系統、備用電源、熱電聯供系統裝機容量達到100兆瓦,加氫站30座以上。
2.遠期目標(2026-2035年)
(1)產業發展目標
到2035年,形成完備的氫能產業體系,裝備制造邁向高端,全省氫能產業領域國際國內知名的龍頭企業超過50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30萬臺,氫能產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
(2)技術創新目標
到2035年,在制氫、氫氣儲運、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系統、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的核心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實現燃料電池比功率大于7.0千瓦/升,成本低于500元/千瓦,電解水制氫耗能量低于4千瓦時/標方。
(3)應用推廣目標
到2035年,全省燃料電池汽車(含公交車、乘用車、重型卡車、牽引車、環衛車等)保有量達到150000輛以上,燃料電池叉車保有量達到50000輛以上,燃料電池船舶保有量達到1500艘以上,燃料電池軌道交通車輛保有量達到50輛以上,分布式發電系統、備用電源、熱電聯供系統裝機容量達到1000兆瓦,加氫站500座以上。

發展重點
(一)氫氣制備
1.氫氣制取
近期(2021-2025年),重點以現有化工、鋼鐵企業的工業副產氫資源為基礎,發展氫氣提純,挖掘高純氫氣產能;同時積極開展風電、光伏、核能等清潔能源電解水制氫試點示范,推動規模化、綠色化、低成本的清潔能源制氫技術突破。遠期(2026-2035年),在風電、光伏、核能等清潔能源電解水制氫試點示范基礎上,充分利用已有的風電、光伏、核電站等開展大規模清潔能源制氫,進一步降低制氫產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2.氫氣制取裝備
近期(2021-2025年),重點發展石化、鋼鐵副產氫變壓吸附提純裝備、氫氣純度檢測設備,同時開展PSA吸附劑、控制閥組、選擇性透氫膜、傳感器等制氫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遠期(2026-2035年),重點開展堿性水電解(AE)制氫裝置、質子交換膜(PEM)水電解制氫裝置、高溫固體氧化物水電解(SOEC)制氫裝置和熱分解制氫裝備等制氫相關設備及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提升核心裝備制造能力,逐步實現工藝及設備的本地化生產,進一步降低制氫成本。

(二)氫氣儲運
1.儲運氫裝備
近期(2021-2025年),重點發展50兆帕以上高壓氣態儲氫裝備和低溫液態儲氫裝備,同時開展有機液態儲氫、合金固態儲氫等儲氫材料的研發和生產。遠期(2026-2035年),積極發展氫氣液化裝備、大容積液氫存儲罐、液氫運輸及加注設備等儲氫裝備,同時開展有機液體儲氫材料、多孔碳氫氣吸附存儲材料、多孔聚合物氫氣吸附存儲材料的研發和生產。
2.加氫站裝備
近期(2021-2025年),重點發展氫氣壓縮機、超高壓閥門、減壓閥門、調節閥門、氣動閥門、安全閥門、氣體增壓泵、壓力傳感器、加氫槍等加氫站關鍵零部件。遠期(2026-2035年),重點發展加氫站用儲氫瓶、氫氣加注機、調壓裝置、干燥系統等零部件,開發移動式高壓(滿足35兆帕、70兆帕加注要求)加氫站系統集成關鍵裝備。

(三)燃料電池
1.燃料電池電堆
近期(2021-2025年),重點發展低成本、大功率的燃料電池電堆及規模化生產。加快培育發展石墨雙極板、金屬雙極板,突破技術瓶頸。積極發展低鉑、高反應效率的膜電極,并實現批量化生產。重點突破氣體擴散層規模化生產瓶頸。遠期(2026-2035年),重點發展高功率密度、大功率輸出、長壽命運行、低成本制造的燃料電池電堆。著力發展低成本金屬雙極板、復合雙極板。加快培育發展高性能低成本膜電極,推進本地化和規模化發展。重點支持部分氟化、無氟化、復合質子交換膜的研發和生產。著力開發新型高穩定、高活性的低鉑或非鉑催化劑等低成本催化劑,并實現量化生產。大力發展氣體擴散層,實現高性能氣體擴散層碳紙等關鍵材料的本地化生產。
2.燃燃料電池輔助系統
近期(2021-2025年),重點發展基于氣浮軸承的離心式空氣壓縮機、回氫引射裝置、膜增濕器、適用于商用車大功率大電流DC/DC變換器,大力發展大功率高性能燃料電池電堆測試平臺及大功率高性能系統、空壓機、循環泵測試平臺。遠期(2026-2035年),重點發展渦輪增壓離心式空氣壓縮機、循環引射一體控制的高效氫氣循環系統、集成空氣熱管理系統的高效低成本模增濕器、自增濕技術的空氣供應系統、基于本地關鍵功率模組開發的低成本大功率大電流DC/DC變換器,大力發展與汽車測試標定體系完全接軌的大功率高性能電堆測試平臺、系統及空壓機、循環泵測試平臺。

(四)氫能應用
1.燃料電池汽車
近期(2021-2025年),重點發展燃料電池公交車、客車、物流車、環衛車、重卡、牽引車、工程作業車、叉車等商用車,前瞻布局乘用車,推動燃料電池整車供氫系統、動力系統以及電機系統、電控系統、電驅系統的研發與制造。遠期(2026-2035年),重點發展燃料電池轎車、SUV/MPV等乘用車及智能網聯燃料電池汽車。
2.燃料電池船舶
近期(2021-2025年),重點發展內河、內湖和近海的燃料電池旅游船和公務船舶,推動船用燃料電池電堆、船用燃料電池系統集成、船用燃料電池監控裝置、船用有機液體制氫裝置的研發與制造。遠期(2026-2035年),重點發展燃料電池港區作業船舶、漁船、客船和游艇等。
3.燃料電池軌道交通
近期(2021-2025年),重點發展燃料電池有軌電車,推動燃料電池/超級電容混合動力牽引與控制、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集成與效率優化控制、燃料電池/超級電容混合動力能量管理、混合動力100%低地板有軌電車模塊化設計與系統集成的研發與制造。遠期(2026-2035年),重點發展燃料電池城際列車、高速動車等。
4.其他應用領域
近期(2021-2025年),重點發展燃料電池備用電源以及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等分布式發電裝備,實現在通訊基站、商業樓宇、居民住宅等領域的推廣應用。遠期(2026-2035年),重點發展燃料電池無人機、燃料電池港口機械、氫能儲能(調峰發電)系統等。